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要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把野外条件保障纳入主题教育“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重点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把野外条件保障纳入主题教育“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重点工

来源:自然自资源部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9-04 18:04
字号: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条件保障现场会及装备展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统一制式的“地质蓝”作业服装、技术先进的野外专业调查装备、功能完备的野外工作营地装备……此次装备展分野外作业服装、野外专业装备、野外工作营地、野外生活条件、野外安全条件、野外通信条件、野外交通装备和野外地质文化8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条件保障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这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以来首次围绕野外装备所做的全方位、系统化展示。
  野外,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主战场,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的主阵地。野外条件保障,事关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事关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效果。今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其中对野外条件保障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并将野外条件保障作为全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加快构建现代化野外条件保障体系,以野外条件保障现代化助推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
  推进野外条件保障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了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地质力量。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野外地质工作是直接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目标的关键一环。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野外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野外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野外安全保障,关乎野外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安全。
  中国地质调查局每年有上万人次、数千车次、几十个船舶航次和飞机架次的野外工作,调查区域涉及平原、草原、高原、山区、林区、海域、空域,有的项目组还要深入无人区、远赴大洋和两极。调查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往往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且工作流动性大、高度分散,经常面临难以想象的工作环境和不可预估的突发情况。
  野外技术装备,关乎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待提高对地球系统的认知水平和预警、预报、预测能力,迫切需要现代化探测、观测、监测技术装备“武装”,以增强地质工作者的野外战斗力。
  当前正在推进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找矿方向逐步向深部、覆盖区、高海拔、深切割等地区拓展,急需构建快速、高效、多尺度、大深度的现代化找矿勘查技术装备体系;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更新、配备绿色调查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野外营地建设,关乎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野外营地,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生活的根据地。在野外工作期间,有条件的地质调查项目组,多数以租住民房和小旅店为主;没有条件的,大多以居住帐篷为主。据统计,中国地质调查局出野外的项目组能够住用集装箱营地或板房式营地的不足1/20。不论是租住民房和小旅店,还是住用帐篷或集装箱式(板房)营地,项目人员生活条件艰苦是常态,住得简陋、吃得简单,业余生活更是单调枯燥。
  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强调,重不重视野外条件保障现代化建设,根子是心里有没有真正装着职工群众。必须认真检视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上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时刻把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生产条件、生活质量放在心上,全力改善野外生产生活条件,让干部职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归属感。
  把安全装备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安全,是野外工作不可逾越的底线。
  在野外,来自大自然的挑战总是不期而至,狂风、暴雨、大雪、冰雹……加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区大多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令地质调查野外安全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必须坚持运用装备和技术为安全生产赋能,运用规范配套的野外安全装备破解安全生产难题。
  基于野外工作区和作业环境因素,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构建基本、特殊、应急三类安全装备体系,实现基本装备全面保障、特殊装备应备尽备、应急装备可靠管用,在野外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依靠安全装备有效保障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安全。
  在高原高寒、山地丛林、戈壁荒漠、深海大洋等作业区,环境艰险,条件复杂,要特别注重安全防护。为此,在野外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门强调了在这些地区开展野外作业时,作业服装要有安全防护功能,而且要求作业人员配备标准化的安全防护装备。例如,在高原高寒地区作业须配备软体高压氧舱、制氧机等,在山地丛林地区作业须配备砍刀、斧头、救援绳、防蚊面罩、蛇药等,在戈壁荒漠地区作业须配备防暑降温用具、防沙鞋套、驱虫剂等。
  当在野外遇到危险,应急救援如何有效开展?除了为野外作业人员科学配备搜救装备、交通工具脱险装备、失温防护装备等,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打造陆海空一体化应急通信平台,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健全野外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有预案、救援有手段。针对高原、极地、大洋以及其他艰险地区和特殊环境,强化北斗终端的配备使用,配备全天候、抗干扰、无盲区、易携带的现代化野外通信装备,确保联得上、听得见、看得清、传得顺、能互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各单位必须把安全装备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尽快把野外安全装备配备到位。
  补齐野外地质调查装备建设的短板
  一直以来,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组成的“地质三大件”,被视为野外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装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地质三大件”已经不能满足地质调查的需要。准确、实时、动态获取多维度、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信息,需要先进的航天、航空、无人机、船载、地面、井中等技术手段和装备。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质、对地观测、实验测试等领域的装备水平已跻身国际一流,但总体表现为“海强、空优、陆弱”“室内强、野外弱”,重要装备国产化程度低,重力仪、电磁仪、海洋多道地震系统、机载水深测量仪等野外调查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为补齐野外地质调查装备的短板,全面提升地质调查从宏观到微观、从地表到深部、从中低高空到深空、从近岸到深远海的野外数据信息获取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按照“技术先进、性能可靠、轻型便携、易于操作”的理念,以使命任务为牵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攻克一批制约能源、深部矿产、水资源、地下空间、深海探测、地质灾害调查的核心装备技术,系统构建谱系化、集群化、无人化、智能化的“星空地海井”探测观测监测技术装备体系,着力提升野外装备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探测、观测、监测“三测”装备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装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三测”装备体系基本建立,关键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基本实现野外专业装备现代化。
  为野外地质队员搭建温暖的家
  野外生活保障,是野外工作最基本的保障。过去,地质队员带着馒头上山、背着石头下山。如今,有的野外地质队员依旧吃不上热乎饭、洗不上热水澡。野外营地建设不规范、功能设施不配套,不仅弱化了野外工作战斗力,还难以保障野外生产生活安全。
  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野外工作营地,以及配套的野外生活保障体系,让广大野外地质工作者吃上热乎饭、喝上热开水、洗上热水澡、用上稳定电以及如厕有水冲、高原能吸氧,努力改善野外生活质量,给野外地质队员搭建一个温暖的家,才能不断增强野外工作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相对统一、适用够用、安全舒适”的理念,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不同作业模式,选择和搭建集装箱营地、车载式营地、固定营地、帐篷营地等不同的营地保障模式。在中东部地区和其他平原地区,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总体较好,可以选择住宾馆或租用民房;在西部地区、高原无人区或工作区域广阔、工作流动性很大的,则可灵活采用集装箱式、车载式和帐篷式营地,以保障住用方便,提高作业效率。同时,按需配备宿具、厨具、供水、供电、供氧、供暖(冷)、卫浴、贮藏等设备设施,为野外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逐步推动野外生活保障由简陋到完备、由粗放到精细、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功能向综合集成转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文化建设,配备适合野外条件环境的各类文娱装备器材,丰富野外工作者的业余文化生活。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首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唱出了地质工作者在崇山峻岭间攀援、在大河峡谷中穿行的情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奋战在祖国苍茫的大地上。如今,随着现代化野外条件保障体系的构建,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安全将更加有保障、野外战斗力更加强劲,地质调查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责任编辑:自然资源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